媒体采风

培育出碱地高产棉花新品种

记二级研究员、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农田高校所所长刘永平

2016年06月04日 浏览量: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

  编者按: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暨做好人才工作宣传的通知》精神,本报开辟“优秀人才风采”及“人才经验展示”专栏,集中开展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风采、人才工作经验做法展示活动,敬请读者关注。

  沧州由于环渤海,旱地表层盐碱,地下水苦咸,境内盐碱旱地难以进行农作物种植和栽培。在盐碱旱地种植棉花,春季气候干旱,土壤盐碱保苗难,夏季雨热同期易徒长,再加上传统栽培管理繁、用工多、效益低,当地百姓叫苦不迭。

  看到农民生活疾苦,多年来致力于农业培新技术的刘永平,下定决心使当地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作为沧州市农科院棉花专业学科带头人,刘永平在“八五”至“十二五”期间,先后主持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及省市科技支撑项目、省市科技推广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不仅让盐碱旱地得以高效利用,更使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刘永平先后创新了棉花“开心株型”高产栽培新技术、抗虫棉多茎倒伞株型高产简化栽培新技术,推广范围扩大到冀、鲁、豫、津、陕、晋五省一市,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培育的具有叶枝发达、果枝短、赘芽少倒伞株型特点的新品种沧198、德利农5号,在全省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创新制定了河北省地方标准——“环渤海盐碱旱地棉花省工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滨海盐碱地进行示范推广。期间,多次获得我市、河北省乃至全国多项科技进步及发明奖,并申报2项国家发明专利。

  据刘永平介绍,目前他已在东光、吴桥、青县等6个县(市)创建示范推广基地,每年举办10期培训班,培训农机人员和农民8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新技术新品种示范面积累计5万亩。“八五”至“十二五”期间,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技术年推广面积达到8000亩,经农开办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增产10%至15%,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刘永平告诉记者,现在农业生产出现三个新特点,即种植规模由家庭承包点片种植,不断向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转变;由注重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向提高质量保障健康安全转变;由投入人力、化肥、农药为主,向机械化、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为此,刘永平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在加强适宜规模化种植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绿色、安全、优质”,这也是他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目标。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