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风

高校 | 关于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2020年04月12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近期,通过高校网站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学正在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或相关研讨会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直接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因此,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许多高校今年需要推进的重要工作。我们在通览了数十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相关文件后发现,今年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主要体现出几方面特点:

●强调产出导向

例如,江南大学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结合专业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研讨,从现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认真抓好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设计,切实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其中,调研论证明确,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认真组织,面向教师、学生、企业行业需求、其他高校进行广泛调研论证,认真分析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并落实任务分工,责任到人。要求调研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并提供参考5个高校同类专业,其中国外高校1个。

该校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基本原则是,坚持产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文件明确,基于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瞄准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学校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依据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四新专业”、国际一流、国家一流、省级一流等建设要求,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综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接专业标准

如华南农业大学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对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和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以标准为底线,以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

●坚持立德树人,纳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

例如井冈山大学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依托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设置劳动周确定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新闻链接

大学:劳育入一流专业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高校将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精神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切实将劳动教育精神融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中;并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还计划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术技能竞赛”等活动中更加突出劳动教育与实践、实训的结合;并计划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宣讲团开展高校宣讲活动。

来源:北京日报,2020-03-26

那么在高校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具体可从哪些方面入手?下面我们摘选了部分高校的相关文件内容,供有需要的高校参考: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发布该校关于2020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现摘选其中关于“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原则,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落到实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掌握宽厚的现代通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励志力行的品质。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在劳动中力行,在力行中励志,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坚持对接专业认证,持续改进

对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和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以标准为底线,以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评价体系,反向设计,多元评价,持续改进。规范培养过程精细化管理,把专业认证要求融入培养过程,构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矩阵图,为全部专业参加专业认证打好基础。

(三)坚持服务需求,提升专业内涵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重点,加强农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

(四)坚持学分制改革,尊重个性选择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和范围。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提高专业区分度,合理设置大类基础课程,逐步完善专业拓展教育课程群;合理安排课程先修后继关系,避免出现课程次序混乱、学时学分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增强教学计划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各学院面向全校开放本院专业课程资源,支持学生跨专业或跨学科选修课程。

(五)坚持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

根据多样化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接和引导,根据不同需要和面向设置课程模块,增加选修空间,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及发展路径提供多种形式和机会。

鼓励各学院开设特色班,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培养规格的层次特征,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培育创新型人才。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立足专业特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鼓励将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课内外沟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拓展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群,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支撑体系。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引入产业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教师科研成果,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开拓创新创业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井冈山大学也于日前发布对于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修订的指导意见。该校指导意见明确了“修订要求”:

(一)培养目标进一步清晰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相互融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层骨干、地方中坚”。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参考专业类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规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精准专业定位,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包括专业定位和发展预期两部分。

1.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行业或职业领域)+ 职业能力定位(毕业生可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 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定位(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

2.发展预期。毕业生的发展预期,是对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成就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专业认证标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从综合素质(包括价值引领、职业道德要求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专业思政)、认知要求、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体描述。

(二)毕业要求进一步明确

1.专业毕业要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明确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达成落实到培养方案每门课程之中,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矩阵,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医学类、工程类和师范类专业可参照专业认证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其他专业可结合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确定毕业要求,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2.毕业要求指标点。为了使专业毕业要求可落实、可评价,各专业还需要在毕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分解思路:依据毕业要求,按照:掌握知识与技能(认知)→运用知识与技能(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逻辑对毕业要求逐条进行分解。

(三)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1.体系构建。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专业拓展课程(任选)”的五模块课程体系;师范类专业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专题课程(限选)”。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

2.资源整合。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一类别的专业统一设置大类通识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增强通识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

3.夯实基础。各专业根据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实际需要设置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保障其课时学分,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4.通专衔接。增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大学英语课程建立:基础英语+拓展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课程建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涯与就业指导+第二课堂实践的课程体系。

5.多元发展。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社会需要,在师资等条件许可情况下,鼓励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师范类专业设置与中小学教材内容相关的“专题课程模块”(小学教育专业根据分科教学需要设方向课程模块)。

6.个性发展。各专业(师范类、医学类除外)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来源如下:一是本专业教师结合科研开设的选修课程;二是跨专业修读其他专业课程;三是修读校企共建课程;四是修读国家级平台的网络专业课程(此类课程学分不得超过该模块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四)实践教育体系更加科学

根据能力培养层次性与渐进性的特点,全程设计四年一贯的实践教育体系,应用类专业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类、项目化课程,设立毕业前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环节,提高实践学分(时)比例。建立三模块结合、梯度推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课内实验实训+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集中性训练环节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2)专业见习+综合实践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实践体系;(3)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

(五)教师教育课程更加对标

师范类专业应结合国家教师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围绕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教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夯实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着力强化师范生师德教育,培养未来卓越教师。

(六)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培养方案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依托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设置劳动周确定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