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风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05月29日 浏览量: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万玉凤

5月26日,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杜玉波 | 教育部副部长
指出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是一篇新形势下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解决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努力把高校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坚强阵地。

要把体现中国特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把握住“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思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中国学术、中国理论。

要把育人育才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障,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

 

 

 

 
杜玉波 | 教育部副部长
强调
 
 
 
 

 

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上来,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工作。

 

 

来自高校社科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座谈,7位专家作主题发言。与会人员结合自身感受和工作实际,畅谈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体会,并就如何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交流研讨。

 

专家说
 
 

 

5月26日,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部分高校领导、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靳诺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挺立时代潮头 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清晰勾画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蓝图,为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懂真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为人民述学立论,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宣传。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知识分子。要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加强学风建设,培育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培养一支有理想、有信念、学术过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逄锦聚 | 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可以分析事物的一般联系,而且可以透过现象揭示经济社会的运动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归根结底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为我所用,发展自己,还要善于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涵义,把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在于应用。应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和行动,不仅做到真学真懂,而且要做到真信真用。

 

 
杨圣敏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学派,是这项伟大任务的内容之一。创建民族学中国学派的时机和时代已经到了,我们需要努力构建能够在世界发出强大声音的中国特色民族学学派,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具体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力:一是结合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教材的编写。二是加强对我国古代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理论和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出版,建立中国特色民族学史的古代文献基础。三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观点,重新梳理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和学科史;重新开展对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的思考和评判。四是更多翻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论著。五是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这个议题,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开展更多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国际上造成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声势,让中国民族学界成为国际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先锋与核心平台。

 

 
王浦劬 |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实践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变革要求和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定位,在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的前提下开拓。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活的实践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入实践、把握实践、反映实践、证之实践和引导实践,必须以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实践中包含和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根本内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本质的标志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确立人民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树立勤恳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宗旨,弘扬切实向人民求道问知的学风学德,培养不计个人得失、在谋求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学术品格。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的原创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以主体性和原创性作为衡量是否具有中国特色、是否具有学科和学术价值的核心评价指标,围绕核心指标,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时建中 |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创新科研机制,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法治理论
 
 

 

新形势下,我国法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为了迎接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法治文化的质量,中国政法大学积极探索创新科研机制和科研管理服务机制。例如,制定了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办法,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共建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建成了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为了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大力支持“2011计划”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该中心牵头创设了国际证据科学协会这一国际性学术组织,在8个国家建立了9个海外学术研究中心,增强了我国证据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我校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联合,主编了4种英文期刊,面向国际学术界约稿和发行,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话语平台,效果良好;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

今后,学校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快完善包括法学学科在内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俊生 |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立足中国 借鉴国外 建立财政学的中国学派
 
 

 

作为一名财政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我认为,我国学术界有必要、也有能力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建立财政学的中国学派。目前,我国主流的财政理论依然是照搬西方国家的财政理论,对现实财政现象解释力不足,对未来财政发展预测力不强。因此,亟待研究建立具有科学解释力、立足中国、服务世界的中国气派的财政科学理论体系。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都设置了财政学专业,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集中配置,这是我国建设财政学的中国学派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丰富的财政实践,也为财政学中国学派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建设财政学中国学派,我建议,一是独立设置财政学一级学科。鉴于财政学自身的学科特质,建议把财政学设置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二是强化财政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和相关高校应当在政策导向、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鼓励财政学者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财政学中国学派的建设奠定基础。

 

 
吴向东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回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研究人民关心的问题,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反映和把握这种实践创新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尊重人民的这种创造。我们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全面发展寻找现实的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聚焦人民实践,集中人民智慧,创新话语体系。人民的实践构成了时代的实际内容,它不仅提出了时代的问题,还包含着对问题的解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有真挚的爱,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之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