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风

黄骅200余亩玉米借力“渤海粮仓”增产四成--盐碱地上一水未浇亩产753公斤

2014年09月18日 浏览量: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 郭彬

  “俺这完全‘望天收’的盐碱地,一亩居然能打1500多斤玉米,市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太给力了!”日前,在黄骅市齐家务乡二科牛村南洼的200余亩玉米地里,村民杨凤彬激动地说。当日,我国著名玉米栽培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明等五名专家,对这一地块进行了田间测产,实际亩产达到753.4公斤,对比常规行距种植的对照田,亩产提高44.7%。

  这200余亩春玉米,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科研课题“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示范田,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低平原雨养旱作区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市农科院副院长、项目主持人阎旭东介绍,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是由市农科院研究形成的玉米旱作丰产新型种植技术。这一技术采取起垄、垄上覆膜侧播种植,单株或双株播种,其突出优点是集雨保墒、增加春季地温、提高抗倒能力,特别是在8月底收获后,利用秸秆和薄膜的双层覆盖,充分利用夏季降雨,保障秋季冬小麦的适期足墒播种,也为小麦丰产奠定基础。

  这项技术在今年干旱严重的年份,表现出显著的抗旱丰产特性:通过样点实测法,对示范地块取点实际称重测量,剔除水分,示范区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株种植地块平均亩穗数5030穗,实际亩产量753.4公斤。常规55厘米等行距种植的对照田亩穗数3721穗,实际亩产量520.7公斤。示范区起垄覆膜侧播双株种植方式比对照亩产提高44.7%。目前,省市相关部门对该项技术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为雨养旱作区主推旱作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 因地碱水咸,我市东部地区许多村庄“靠天吃饭”,让土地丰产增收成为许多农民的期盼。在今年这个干旱严重的年份,由市农科院承担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低平原雨养旱作区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犹如一场甘霖,不仅让黄骅市二科牛村200余亩土地“不浇也丰产”成为现实,也为全市雨养旱作区抗旱增收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样本。这也启示我们:只要讲究科学,不断探索、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会取得突破,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范例在沧州各个领域涌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