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知识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自评专业剖析工作要点

2012年03月28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供参考)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剖析工作是学校整体自评工作的基础。每个专业进行全面认真的自我剖析和整改,必然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学校专业自我剖析工作
1.学校自评过程中,所有专业都应认真开展专业剖析工作。每位专业负责人都要将“专业剖析工作”作为抓手,把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围绕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采集平台》)中专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分析重点考察内容的专业信息资料;形成的信息资料按照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整理存档;已归入档案且不经常使用的原始资料及已汇编材料不复制,已缺失的不补做。
4.总结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落实重点整改工作,进一步推动专业改革和建设。
5.撰写专业剖析报告并组织讨论修改。报告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专业概况;(2)按照“专业主要剖析指标、关键剖析要素和要求”及《采集平台》数据信息进行专业自我分析;(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4)整改思路及措施。
6.校内专家组对专业剖析报告进行评议,检查按照管理规范归档的相关信息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改措施并实施整改。(校内专家组评议可组织多次)
7.修改完善专业剖析报告。要将以评促建工作的重心放在专业的内涵建设上来,鼓励改革创新,重视规范建设,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的专业特色。
二、专业剖析工作的主要依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文件(教高[2006]14号)(教高厅函[2008]44号)(教高[2010]8号)
4.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
5.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6.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冀教高[2009]49号)
7.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冀教高[2006]24号)
三、专业剖析的主要剖析指标、关键剖析要素和要求

 

主要剖析指标
关键剖析要素
1.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与途径
1.4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2.2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3课程体系构建
3.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教学内容改革
3.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3.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4.实践教学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4.2顶岗实习
4.3实践教学条件
4.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5.专业教学团队
5.1教学团队结构
5.2教学团队建设
5.3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6.教育思想转变与教学管理
6.1教育思想转变
6.2教研教改成果
6.3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6.4专业经费投入
7.人才培养质量
7.1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
7.2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7.3学生满意度
7.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8.专业特色与创新
8.1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
1.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专业设置与调整主动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每年进行区域(或行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调查分析。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措施得力,服务相关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1.3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与途径
(1)产学研结合组织体制机制建设有创新,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有成效。
(2)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
1.4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落实教师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责任,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
(2)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方面有明显成果和效益。
(3)专业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点考察内容(可通过访谈或查阅相关常规状态资料,下同)
(1)近年本专业的社会、行业背景调查分析,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规格)的现状调查及预测分析。
(2)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设置和调整、重点改革与建设的相关论证审批材料。
(3)本专业近三年概况(含专业名称、设置调整时间、分年级学生人数等)。
(4)学校、专业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各种文件。
(5)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一览表和工作情况资料。
(6)学校及教学系关于教师密切联系行业企业责任的有关制度及实施情况。
(7)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及开展订单教育等合作情况。
(8)校企共建技术应用中心、开发科技合作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原始资料。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可实现、可检测,符合国家规定、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特点。
2.2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审批手续齐全。
2.3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考察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领域和岗位(群)及其职责任务说明,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核证书的要求。
(2)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文件,近三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关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论文或总结。
(4)开设选修课一览表(含课程名称、限选或任选、学生选修的班次与人数)。
3. 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选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专业课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3.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能有效设计“做中学”的情境教学;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教学。
(4)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并将行业企业评价纳入考核机制。
3.3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1)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学习指南、学习情境实施指导书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2)校企共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行业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为师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
重点考察内容:
(1)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情况。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2)课程标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的典型课程资料。
(3)教材选用、编写出版及获奖情况;校内教材、学习指南、指导书等编印情况。
(4)典型多媒体助学课件;专业核心课程网站、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4.实践教学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训实习项目能够体现典型职业工作过程特征;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
(2)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关教学文件;实训实习的教学文件齐全。
4.2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覆盖率高、效果好;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2)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实施;学生在顶岗期间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有与行业企业共同考核评价的标准及措施。
4.3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外实习基地条件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2)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寻求行业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及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
4.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1)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2)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社会有鉴定途径)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
(3)专业积极参与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重点考察内容:
(1)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实践课程标准;实践教材及相关教学文件。
(2)专业顶岗实习基地一览表;近两届学生顶岗实习统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岗位、企业指导教师、学院指导教师、实习项目、是否被实习单位录用等)。
(3)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学生顶岗实习相关记录,实习报告样本。
(4)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实境仿真、数字仿真)建设及运行情况。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利用情况。
(6)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名单(姓名、性别、年龄、职称或工种等级、所在单位)。
(7)专业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名称、训练内容、方法、学时数、开设学期)及训练效果;理论为主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分析(项目、学时、场地)。
(8)学校建立的与本专业相匹配的职业技能测试题库。
(9)近二届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职业技能鉴定统计表(含占毕业生人数比例)及佐证材料(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样本或样本复印件)。
(10)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及获奖情况统计表、证书(或复印件)。
5.专业教学团队
5.1教学团队结构
(1)教学团队具有“双师型”特点;专业专任教师的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及“双师”素质比例合理;兼职教师比例及质量适应教学改革要求。
(2)特色重点专业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80%以上,省级示范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特色重点专业逐步达到85%、90%以上。
(3)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为主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含校内)技术技能骨干兼职教师指导
5.2教学团队建设
(1)“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有规划,有保障措施。
(2)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及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有制度,实施效果好。
(3)兼职教师聘用规范,重视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及教学能力的培训。
5.3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1)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双带头人;行业企业带头人较好地发挥作用。
(2)师德建设成效显著;教学团队学生评价满意率高。
(3)专业课专任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
(4)兼职教师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中作用发挥好;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逐年增加,逐步达到30%,省级示范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特色重点专业逐步达到40%、50%。
重点考察内容:
(1)专任教师的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及“双师”素质比例。
(2)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为行业企业服务及获得职业资格情况。
(3)对兼职教师的考察及培训情况;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
(4)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立项及成果统计表。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师德建设成效材料。
(6)教师承担、参与行业企业课题一览表及技术报告、成果鉴定报告等资料。
6.教育思想转变与教学管理
6.1教育思想转变
(1)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树立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观。
(2)重视终身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3)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6.2教研教改成果
教研教改有计划、有落实;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及成果。
6.3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管理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备,教学管理手段先进,教学档案管理规范。
(2)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3)建立了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制度,且实施良好。
6.4专业经费投入
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必要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
重点考察内容
(1)专业教学文件体现教育理念情况;教师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情况。
(2)校、系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相关材料。
(3)系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与人员及工作相关材料。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相关资料。
(5)近二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和新生素质调查报告。
(6)教学与学生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情况。
7.人才培养质量
7.1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
(1)学生必备的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完成职业岗位综合性典型工作项目任务
7.2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1)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2)各类课程重视关键能力培养;开设质量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讲座;学生全员参与内容丰富的课余科技、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
(3)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公民道德修养;身体素质达标,心理健康。
7.3学生满意度
随机调查本专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
7.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1)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高;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基础和素质调研分析。
(2)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制度化,就业举措有创新;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社会评价好
重点考察内容:
(1)近二年本专业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
(2)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材料;专业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的有关总结材料;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总结材料。
(3)本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等课余文化生活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学生科技文化作品成果及获奖情况。
(4)本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工作和达标测试有关资料。
(5)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安全、卫生教育的有关资料。
(6)学生参加省或社会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测试状态统计表。
(7)近二年本专业的招生计划、录取人数、报到人数、录取新生报到率统计。
(8)近二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分布一览表,就业率统计。
(9)近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和社会对毕业生称职状况评价的原始资料,称职率和优良率统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情况介绍;反映本专业的媒体报道材料。
8.专业特色与创新
8.1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
专业特色是专业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积淀形成的专业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取得了一系列社会广泛公认的标志性成果。
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及鉴定、“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不要求面面俱到)体现出特色。
专业创新是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做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产生明显的效果。
重点考察内容:
(1)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报告及佐证材料。
(2)重点考察7项主要剖析指标和25项关键剖析要素的相关特色创新项目的内容。
四、为专家组现场考察专业剖析工作应准备的信息资料
专业剖析的8项主要剖析指标和26项关键剖析要素所列出的重点考察内容,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资料一般应按照学校常态化管理规范进行归档管理。有些重点考察内容的信息可通过《采集平台》的数据获得;专业所在教学系应该保存部分常用的信息资料。
专业基本状态信息资料需单独准备:
(1)专业建设机构组成人员基本状况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务、职称、分管工作、兼课周学时)。
(2)专业任课专任教师(含校内兼课教师)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或在读学位、职称,承担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名称,是否具有双师素质等)。
(3)专业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工种及等级,承担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4)学校常规管理使用的分专业、年级、班级、带学号的学生名单。
(5)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五、评估考察专家组专业剖析工作建议
1专家组剖析专业一般为2个,办学规模小、专业类别少的学校可剖析1个专业。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剖析专业,不同定位学校可采取不同的确定思路,其中必选有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建设水平的特色重点专业
2.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定位,对《采集平台》中相关专业的状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3.听取专业带头人汇报(不超过15分钟,建议利用多媒体PPT陈述稿)。
4.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深度访谈,访谈教师要兼顾职务、职称、年龄、课程类型等;根据需要也可进行课程组教师和学生的集体专题深度访谈。
5.根据现行课表选择所剖析专业的任课教师和课程进行说课和研讨;其中必有学校推荐的专业核心课程。
6.根据需要实地考察专业实训条件,重点考察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具有职业氛围特点的实训基地(如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7.针对专业主要剖析指标和关键剖析要素,查阅常态化管理的相关原始资料。
8.专业剖析专家在准确掌握所剖析专业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填写专业剖析情况汇总表,上报专家组。
专家组要贯彻共性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剖析的各项相关考察评估工作中,对不同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学校应有恰当的要求,对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学校的剖析专业应以相应的较高标准提出要求。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