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快报

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暴力校园

2021年04月19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拒绝校园欺凌,远离暴力校园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英文名称(bully)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多发生在中小学。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针对校园欺凌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参照国外的调查数据: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报告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的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日本一年当中所报告的校园欺凌事件有两万多件,校园欺凌如此普遍。根据教育部统计,仅今年5-8月份,全国就发生68起校园欺凌事件。

 二、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行为。

认识校园欺凌现象的三种形式

1语言欺凌。语言欺凌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对施暴者可能导致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欺凌。心理欺凌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欺凌行为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

三、校园欺凌的特点

多样性

    对象多样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员呈现低龄化。

    形式多样性:生理侵害、人格侮辱、心里伤害、网络传播等等。

群体性

施害方、施暴方往往是两人以上,当事双方在实力上不对等。

隐秘性

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课堂外,施害(施暴)方在选择作案时间、地点上较为隐秘,且事件发生后,多数受害学生选择沉默,从而使此类事件不可预知。

反复性(演进性)

已知的校园欺凌事件多具有反复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害次数和程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严重性

不管是校园欺凌还是校园暴力,都会对受害学生造成肉体或者精神上的伤害,构成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失眠、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 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三十七条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刑法》

四、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施害学生身心不成熟,易冲动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和心理也会逐渐发展。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控辩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问题时极易冲动。

2、不良交往,极易形成伙伴集团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开始选择和同龄人交往并融入群体里面,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不再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为了在群体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往往会选择被同化。而未成年人的思想往往很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团体的挑拨和唆使,很容易就会实施犯罪造成危害后果,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具有罪恶感。

3、虚荣心,爱模仿,特别要面子

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心智不成熟,但急需证明自己,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当老大,极其容易用暴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满足经济上的现实需求和心理上成就感。

 4、法律意识淡薄

在很大程度上,实施欺凌、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是十分淡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这种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和责任。

5、受害者忍气吞声或以暴制暴

 受到侵害的学生,会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忍气吞声,而恰恰是这种忍气吞声,更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以暴制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则会造成新的校园暴力。两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都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前者会产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学习兴趣锐减,甚至神经失常;后者不但不能远离暴力,反而会使自己深陷其中动弹不得。

(二)外界因素

家庭:1、过度溺爱导致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2、不良家庭环境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催生心理障碍。

学校:1、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2、平时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

社会:1、暴力影片、游戏等,引起青少年模仿。2、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的是非观。3、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司法:1、法律界定不清淅、惩戒不严。2、法制教育缺失。3、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让不少孩子有恃无恐。

     五、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与同学友和善相处。有矛盾,不冲动,多尊重,多谅解。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尽量不要激化,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不招摇、不漏财、不独行。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少接触,有苗头,及时避。

2、应对欺凌,临危不乱

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沉默羔羊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4、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基本方法: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说,作为学生一旦遇到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应该知道如何预防、处置。

当校园欺凌(暴力)发生时,我们在强调保护受害学生的同时,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施害学生,才是杜绝校园欺凌(暴力)再次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学校应如何处理校园欺凌?

 1、引导施害者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停止不良行为。

2、引导施害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注重施害者、受害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除必要的惩戒之外,适时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5、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

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往往是我们立足社会,获得人生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