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作者:周姗姗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9日 点击数: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正在成为现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1]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在15%以上,占GDP比重也稳步提高,2010年为2.78%,2011年首超3%,2013年已达3.77%。艺术设计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全面完善,二者相互依存,紧密相连。

  •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设计类人才需求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为边缘性学科,包含范围较为广泛,近些年来涉及到的热门行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室内外设计、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影视等,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几类设计人才比较紧缺:

1、新媒体艺术设计类人才走俏

数字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带给人类一场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变革,我们正经历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大众到分众的跨越式发展,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2]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增大。

2、设计策划类人才被重视

当前各地区积极开拓文化资源,兴建文化产业园、主题公园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但亏损倒闭等问题也屡屡出现。有专家指出,跟风炒作、定位模糊,空壳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是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设计策划、设计制作、设计实施、效果监测等诸多环节,其中设计师对项目前期的内容定位非常关键,这是设计的灵魂所在,要求设计师除了具备基本的设计知识和技能外,广博的知识,超强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也不可或缺,这往往是现代许多设计师的薄弱之处。

3、具备创新理念的人才最紧缺

创意产业的概念被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件热销的创意产品,既需要技术将其转化为成品,也需要好的创意理念让产品与众不同,焕发生机,而有时工艺、材料、技术是传统的,而理念是现代的、创新的、独特的,这需要设计师具有开放的视野、国际的眼光,时刻关注流行,关注热点,引领时尚的生活。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已被社会认同,各地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制与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正如上文所提及,行业人才存在数量匮乏、创新能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出现。针对现状,结合国内外经验,笔者提出了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以地域与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过传承与发展,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目标,可从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土特产开发、影视制作、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出发,深挖和放大本地文化资源,开拓特色化经营的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着 “就业于当地、服务于当地”的宗旨,针对近几年来所在城市新城区各类会展中心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特增设了会展策划、展示设计、空间陈设艺术等课程,以满足现实对人才的需求。

2、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很多高校加大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投资,建立了大量的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重艺轻技”的现状。毕竟学生仅仅通过课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市场的熏陶、企业的参与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所以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对人才进行专业化教育。为此,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引进来。各高校利用自身的师资、科研优势,与当地的设计公司、传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设“订单班”,有条件者可通过建立创意产业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行业实情,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二是走出去。现在许多高校推出了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笔者所在的学院中的艺品设计工作室从2007年成立至今,先后为学院、医院、移动公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提供品牌策划、创意设计等服务。事实证明,由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如今已经在成为设计公司的中坚力量。

3、重视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在创意提出、设计、实现以及消费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的科技为设计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传播手段。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校可与当地的科研所、企业合作,在工业设计、动漫、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手机等重点发展的领域开展面向基础的、处于产业高端环节的关键技术开发,造就一批急需的科技研究与应用人才。

4、以设计竞赛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级别的创意设计大赛层出不穷,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可操性强。教师应时刻关注最新的设计动态,组织指导学生参赛,可通过建立专业课程与设计大赛之间的对接,把大赛有规划的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制定一套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高校也可为了配合自身教学活动独立开展或与企业合作,举办小规模设计竞赛。[3]在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5、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较国外而言,中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始较晚,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教师许多是由原来的中文系、新闻系、哲学系、管理系等转行而来,很少科班出身,教育理念守旧,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可通过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学校可聘请行业技术骨干、知名设计师、管理高层等到学校授课或定期开展讲座,充实教师队伍。

三、结语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为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腾飞的推动力。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条件,对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力。因此积极探索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者面临的迫切课题。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将文化产业纳入本地区建设总体战略中,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支撑等方面对高校进行引导帮持,大力推进艺术设计教育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娟.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城市建设与发展,2013(6).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8,11(6).

3.王艳敏,郭茂来.工业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嘉兴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