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多种形式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的桥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品牌,2011年,河北省沧州市将沧州财经学校、财税学校、供销学校、商业学校实施整合,组建沧州工贸学校,整体并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设备、技术、科研等优势,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利互补。结合沧州区域经济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沧州工贸学校完善和增设了8个专业,目前有5个专业已经实现了中高职贯通培养,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打通了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做好中高职衔接,首先面对的就是中专毕业后就业与继续升入高职学习两类学生如何兼顾的问题。对于经过三年中专学习,毕业即上岗的学生来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相对完整,在岗位上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胜任操作层面的工作。而对于准备升入高职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则需要为升入高职奠定基础,三年学习不仅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要为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进而为技术创新做好准备。为解决这一问题,沧州工贸学校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中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明确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层次的划分界限,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做到心中有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中,增加高职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

  为做好中高职分段培养,沧州工贸学校与沧州职院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以及其他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开发中高职实用教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紧密衔接。

  厘定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沧州工贸学校与沧州职院结合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和中高职学校的教学现状,依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及规范,同时对照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培养梯次,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有效衔接。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设计实施的蓝本,其适用性与实效性直接影响着中高职的衔接质量。为此,沧州工贸学校与沧州职院教务处同各系部人员一起,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的相关要求,共同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全体人员经过多次研讨,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强化了教学计划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为此,沧州工贸学校与沧州职院共同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置: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此基础上,沧州工贸学校与沧州职院共同编制了各年级的适用教材。首先,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本校学生现状为依据,参照国家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创新,制定适合所处区域的教材编写标准。其次,教材编写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凸显“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的特色。再其次,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以实现中高职课程上的衔接。

  2013年4月,沧州工贸学校成为第三批立项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通过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每个专业从行业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制定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模式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都与企业密切合作,高职、中职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三方共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体制的优势加快了改革进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力地发挥了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且行且探索,寻找到一条两段一体、校企合作、科研兴校、强基固本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