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风

“机器人”可以精准配药

——沧州职院师生研发“智能配药机器人”的故事

2018年12月13日 浏览量: 来源: 作者:

将两种不同的药片分别倒入机器人内部的器皿中,接通电源后,伴随着“请取药”的语言提示,分配好的药片便精准地落入接药杯。整个过程,仅仅用时14秒。日前,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北实训B楼的逆向工程实验室,大二学生邢大伟向记者演示了他们研发的“智能配药机器人”。前不久,这个作品在2018年第十二届i C A 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

“智能配药机器人”的诞生,源于最初的一个灵感。作为这次作品研发的指导老师之一,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段学习发现,对于多种疾病缠身的老年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药片时,如何按时按量科学服药,成为其子女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子女的“心病”。“要是能研发一种机器人,让它能够把药片精准分配好,并按时提醒老人服用就好了。”段学习时常这么想。此时,学校正好接到了i C A 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段学习决定和学生一起,利用这个机会把想法变成现实。很快,他便从学校的物联网社团物色到四名成员,分别是闫银桥、杨占峰、张朔儒、邢大伟。

定好目标,在段学习和电气工程系团总支书记魏荣的共同指导下,四名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历时半年多的研发,“累并快乐着”是每个人的共同体会。除了完成课业学习外,四人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试验室里过的。“研发的过程正好碰上放暑假,按照规定宿舍楼要封楼,我们就带着铺盖卷住进实验室。”闫银桥说。而对于邢大伟来说,印象最深的,则是采买零件的过程。“当时机器人身上需要一些电子元件,跑了市区的几个电子城、五金店都买不到,最后在网上搜到沧县附近有一家比较大的五金城,我便和另外一名同学骑电动车去碰运气。我们从早上8点出发,直到晚上6点才赶回学校,还好途中找到可以充电的地方,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来了。”邢大伟笑着说。为了节约成本,除了必要的零件外,四人总是想尽办法从生活中搜集。有一次,围绕着机器人送药滑道的设计,大家一时没了主意。去食堂打饭时,闫银桥的目光突然落在喝奶茶的吸管上。这种吸管的直径大,且内壁光滑,是不是可以用它来做滑道呢?闫银桥赶忙上前和老板要了几根拿回来实验,无奈这一想法被否定了。最后,通过反复尝试,决定用塑料作为滑道装置的材料。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研制,最初的“智能配药机器人”诞生了。如果没有那段小插曲的发生,也许就没有对作品的改良。原来,“机器人”诞生后,正值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报名,师生们决定“小试牛刀”,结果在比赛中,由于线路接触不良,导致语音提示“失哑”,没有获得任何名次。比赛的失利让他们意识到,机器人身上还存在不少“毛病”,急需他们“对症下药”,以便用更加“健康”的状态备战大赛。

改良的背后,是大家的集思广益,甚至是一次次的争吵。“当时就外观的设计,闫银桥和杨占峰就大吵了一架,闫银桥想把外观设计成一个正方体,觉得那样好看,而杨占峰认为机器人将为老年人服务,因此要在外观上突出显示屏的位置,这样便于操作。两人在教室里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我出主意,让两人以平面设计图的形式进行比较,才平息了这场‘战争’。”张朔儒调侃道。最终,还是杨占峰的设计说服了闫银桥。接下来是精减线路、音箱内置、改变外观,加之3D打印机的应用,一个全新的机器人出炉了。

比赛中,凭借作品的创意和自信的答辩,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一举拿下大赛三等奖。载誉归来的他们没有停住研发的脚步,一鼓作气,配合机器人的操作又设计了一款软件。“通过在手机上下载这款软件的A P P,在有WI F I的环境下,直接通过手机就能实现对机器人的操作。”闫银桥说。据了解,目前,学校已向相关部门为“智能配药机器人”申请专利。

在这个研发团队看来,“智能配药机器人”未来的路还很长。“下一步,我们准备从机器人的外观做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在软件操作方面,我们计划将远程操作融入其中,但这个想法实现起来难度很大,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朝这方面努力吧!”闫银桥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