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

《石油产品分析》教学大纲

(32学时+综合实验2)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石油炼制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石油产品分析仪器使用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技能,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教学目标

() 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石油产品常规实验方法和石油产品质量指标。

2. 掌握常规石油产品分析仪器使用方法。

3. 掌握测定石油产品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常规分析仪器对石油产品分析的技能。

2. 掌握石油产品采样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试验误差和数据处理。

4. 掌握常规分析仪器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掌握油品的密度和相对密度、运动粘度、粘度指数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掌握油品的密度、运动粘度试验方法标准。

掌握密度及粘度的各种换算关系。

理解测定理化性质的影响因素及产品的质量标准。

了解油品苯胺点、色度、折光指数、相对分子质量及表面张力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 油品蒸发性能的测定

掌握石油产品恩氏蒸馏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掌握石油产品恩氏蒸馏的试验方法标准。

理解石油产品恩氏蒸馏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理解测定恩氏蒸馏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了解油品饱和蒸气压、气液比和原油实沸点蒸馏的试验方法标准。

()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凝点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掌握油品凝点的试验方法标准。

掌握测定油品凝点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理解油品浊点和冰点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了解油品低温粘度和低温粘度稳定性及低温泵送性。

()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闪点、燃点和自燃点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开杯法闪点试验方法标准。

理解油品闪点和燃点与馏分组成、化学组成及压力之间的关系。

了解油品闪点和燃点及自燃点对储存运输的安全性。

理解测定油品闪点高低的影响因素。

() 油品燃烧性能的测定

掌握测定汽油和柴油搞爆性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辛烷值测定方法标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和柴油抗爆性的表示方法。

理解汽油机的爆震现象。

理解汽油的抗爆性、柴油的抗爆性和喷气燃料的燃烧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 油品腐蚀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铜片腐蚀、水溶性酸或碱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测定油品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标准。

理解测定油品腐蚀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安全性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油品实际胶质、诱导期的试验方法标准。

理解测定油品安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了解油品贮存安定性、抗氧化安定性、热氧化安定性及破乳化试验。

() 油品电性能的测定

理解油品介质损失角正切、介电强度和击穿电压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油品电性能测定方法标准。

了解电气用油测定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 油品中杂质的测定

掌握油品中水分和机械杂质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油品中水分和机械杂质的试验方法标准。

理解测定杂质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 其他石油产品性能的测定

掌握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和软化点的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和软化点的测定方法标准。

理解石蜡熔点、微晶蜡滴点测定。

了解测定熔点、滴点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了解比重瓶法的测定方法标准。

了解雷氏粘度、赛氏粘度基本测定意义。

理解油品的苯胺点、色度、折光指数、相对分子质量及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标准。

() 油品蒸发性能的测定

理解油品饱和蒸气压和原油实沸点蒸馏仪器使用方法。

了解影响测定油品饱和蒸气压和原油实沸点蒸馏时的影响因素。

()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测定

了解倾点和冷滤点测定的目的和竟义。

了解倾点和冷滤点的试验方法标准。

了解油品低温粘度和低温粘度稳定性。

()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闭口杯法闪点试验方法标准。

了解油品克利夫兰开口杯基本内容。

() 油品燃烧性能的测定

了解喷气燃料的燃烧性能。

理解喷气式发动机工作原理。

了解与燃料性能有关的质量指标和测定意义及试验方法标准。

() 油品腐蚀性能的测定

掌握油品酸值和酸度的试验方法标准。

了解测定酸值和酸度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理解油品硫含量的测定方法标准。

了解石油产品银片腐蚀的测定意义。

()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理解油品碘值、溴值的测定目的和意义。

理解油品碘值、溴值测定原理及影响因素。

() 油品电性能的测定

了解油品介电强度的测定方法标准。

了解测定介电强度的测定因素及注意事项。

() 油品中杂质的测定。

理解原油中盐含量的测定。

了解油品中灰分的测定。

() 其他石油产品性能的测定

掌握石蜡的测定目的及石蜡的应用与特性。

了解石蜡的品种和质量指标。

了解石蜡的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实践教学模块

() 基本实验

1. 密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密度的测定方法。

了解密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了解标准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换算关系。

2. 汽油机油运动粘度的测定方法

了解运动粘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掌握运动粘度的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操作与使用技能。

理解油品运动粘度的计算方法。

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3. 恩氏粘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恩氏粘度的测定方法。

了解恩氏粘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了解仪器的使用性能,学会仪器的操作。

理解恩氏粘度与运动粘度的换算关系。

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4. 润滑油开口杯法闪点与燃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闪点与燃点的测定方法。

了解开口杯法仪器的使用性能,学会仪器的操作。

学会大气压对闪点影响的修正计算及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5. 柴油闭口杯法闪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闪点的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操作与使用技能。

学会大气压对闪点影响的修正计算及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6. 车用汽油恩氏馏程的测定方法

掌握石油产品馏程测定方法。

了解大气压力变化对馏程测定的影响,并能运用修正公式对实测结果进行修正。

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7. 柴油凝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凝点的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操作技能。

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8. 车用汽油铜片腐蚀的测定方法

掌握铜片腐蚀的测定方法。

学会试油腐蚀性大小的判断。

掌握铜片的制备过程。

9. 水溶性酸或碱的测定方法

掌握水溶性酸或碱的测定方法。

掌握用酸碱指示剂判断终点的方法。

10. 润滑油水分的测定方法

掌握水分的测定方法及仪器安装。

掌握水分含量的计算方法。

了解水分测定的基本原理。

11. 沥青软化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沥青软化点的测定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

会判断软化点结果的可靠性。

12. 沥青针入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沥青针入度的测定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会判断针入度结果的可靠性。

() 选做实验

1. 柴油冷滤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柴油冷滤点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会判断冷滤点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2. 残炭的测定方法(康氏法)

掌握残炭的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了解残炭值的计算内容,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3. 煤油烟点的测定方法

掌握煤油烟点的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4. 硫含量的测定方法(燃灯法)

了解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掌握容量分析法的操作技能。

了解硫含量的基本原理。

了解硫含量的计算方法,会判断测定结果可靠性。

5. 润滑油中机械杂质的测定方法

学会测定润滑油中机械杂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学会衡重操作技能及分析结果计算。

6. 石蜡熔点(冷却曲线)的测定方法

学会石蜡熔点(冷却曲线)的测定方法及操作技能。

了解用冷却曲线法测定石蜡熔点的原理。

7. 碘值和不饱和烃含量的测定方法

了解碘值测定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学会碘值测定的操作步骤和碘值计算方法及不饱和烃含量的计算。

8. 灰分的测定方法

了解灰分的测定原理。

学会灰分测定仪器的使用。

学会灰分测定的操作步骤及灰分计算方法。

9. 柴油酸度的测定方法

了解油品酸度的测定原理。

学会油品酸度测定的操作技能。

了解在测定中的作用及试剂配比。

学会酸度结果的计算。

10. 柴油倾点的测定方法

了解倾点测定方法。

学会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四、说   

()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3年制高职院校石油炼制专业,2年制专业可参照执行。

2. 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中基本实验是本课程教学必须完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同步进行,理论教学时数为32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为2周。学时分配参见下表。

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合计

讲授

实验

机动

1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4

4

   

2

油品蒸发性能的测定

2

2

   

3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测定

4

4

   

4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2

2

   

5

油品燃烧性能的测定

5

5

   

6

油品腐蚀性能的测定

3

3

   

7

油品安全性能的测定

2

2

   

8

油品电性能的测定

2

2

   

9

油品中杂质的测定

2

2

   

10

其他石油产品性能的测定

2

2

   

   

4

   

4

   

32+2

28

2

4

() 教学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意本课程的新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教具教学和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