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化学、生物、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之后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对策的科学。即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又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两个科学体系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一)环境生态学的任务就在于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过程及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规律。如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种群动态及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态系统平衡及调节机制等。

      3、在学习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评价、生态监测及大自然保护等内容。

      4、了解生态工程学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的内容

    (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学科的现状及发展。(6学时)

      1、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2、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危害。主要包括臭氧层的破坏及危害、温室效应及变化趋势、酸雨及环境范围的扩大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对课程的性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对课程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4、环境生态学的现状及发展。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8学时)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组成要素等。

      2、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行为、生理适应等。

      3、主要因子(如光、温度、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分析包括作用形式、规律等。

      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

      5、种群动态包括自然种群动态、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种群调节、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

      6、种间关系包括相互作用类型、种间竞争。

      7、群落基本特征、结构、演替。

      8、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及其调节机制。

     (三)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评价、生态监测及的自然保护。(22学时)

      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城市)及水蜮生态系统(淡水、海洋)的基本特征及保护。

      2、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3、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环境污染的概念及防治措施。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

      4、生态监测。生态监测的概念与理论依据。野外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生物测试。

      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质量的判定、参量的选择、数量表征及评价模型。生态环境质量预测。

     (四)生态工程(8学时)

      1、生态工程的意义、理论基础及设计原则。

      2、生态工程能量过程分析、物质循环和平衡分析。生态工程的数学模型及最优化处理。